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左顺门内,于谦肃立。
“瓦剌想派使者来朝?也先?还是脱脱不花?”
“太师也先。”于谦不苟言笑,认真应答:“而且计划是三千人,拟贡马驼四千四百头,貂银鼠皮五百匹,说是希望恢复互市。”
朱祁钰嘴角闪过一丝蔑笑,反问:“爱卿以为如何?”
“眼见入冬,瓦剌不囤积物资,反而拿出来献给大明,委实奇怪,当心有诈!臣以为国耻未洗,不宜互市,建议沿线还是要加强守备,尤其是居庸关,至少守备五倍兵力,而且最好不要一次放那么多使者进城,实在要放行也顶多个数而已。”
“可以,爱卿应付瓦剌素有心得,这团你替朕看着打发了吧。”
于谦会意,意欲告退。朱祁钰却留下他谈起南京官员的调整之事,从吏部尚书到礼部侍郎,甚至连南京国子监祭酒全都换了个遍。于谦只听不言,很是纳闷这种事不是该找内阁或吏部商议,为何拉他这个兵部尚书聊,直到他听见天子感叹:“其实朕最担心的还是南京的防务,留都设置已久,但听闻军风焕散,疏于备勤,所以朕打算从兵部调一位干将去南京总督机务。”
“不知陛下打算派谁呢?”
“靖远伯王骥。”
于谦隐隐点头,没有接话。
“王骥调走后,兵部就缺一位尚书,爱卿可有推荐?”
天子一问,于谦尽显无奈。自古以来六部大多各设一位尚书,但因土木之变,包括原兵部尚书邝埜在内的大批英才突然集体殉国,朝内领导势力青黄不接,办事能力参差不齐。为快速稳定时局,景泰开创了“一部多尚书”的特殊局面,既有效解决了政务,又激活了满朝文武的斗志,更保住了前朝一大批资格老,但能力可能不及新人的老臣颜面。于谦认真思考,谨慎回答:“兵部暂无可以独挑大梁大才,建议陛下多方考虑。”
“阁臣商辂如何?他暂无六部之职,之前也与爱卿一起齐力反对南迁。”
“微臣以一介文官临危接掌兵部已是造化弄人,商大人亦属文官,再选文当首恐怕底下将士不服,建议还是优先考虑武将。”
朱祁钰微微颔首,改口道:“那屡立战功的武清候石亨如何?”
“能屈能伸,有勇有谋,可惜资历太浅,又留下过临阵脱逃的污点,跟战功赫赫的靖远伯王骥同比实在相去甚远。”
天子再次改口:“朕记得南京礼部有位侍郎叫杜宁,先考曾夸赞其文武兼备,爱卿也曾夸他胆识过人,敢作敢为,将此人调来京师如何?”
“杜宁的确是个人才,但可惜年初回家丁忧……”
“无妨,为国事朕可以强行起复他,只要爱卿一句话,用还是不用?”
于谦陷入两难,一方面他的确惋惜杜宁的才能没有派上用场,另一方面又担忧务虚的靖远伯王骥去了南京不踏实干活,权衡之下,建议说:“人可以起复,但微臣建议暂留南京兵部,先辅助靖远伯王骥整顿好南京的军风,再升迁入京不迟。”
“好,准奏。”朱祁钰干脆地答应了于谦的提议,并要求司礼监马上拟旨,即日颁发。
于谦退出殿门,正巧赶上太监兴安迎面走来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