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低着头,两手紧张地交握于书案上,眼睛盯着桌上的白纸,根本不敢看这个仙人一样的教习。
“抬起头来,看着我。”这个孩子才十二三岁吧,女子对于未来尚可期望,男子就……看着这个如女孩子般秀气,身子尚未张开的孩子,裴玉童内心把三王爷祖宗十八代给问候了遍,虽然理智告诉自己,这不是昱朝独有的现象,这是制度问题,相反,来圩镇繁华安宁的生活告诉自己,昱朝的民风和生活算是好的啦。
“来,把笔拿好。”裴玉童弯腰,温和的将男孩的右手放在毛笔上。自己也拿起一起毛笔。
“来,跟着我做。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,大拇指略水平横向;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。中指紧挨着食指,钩住笔杆。无名指紧挨中指,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、中指往里压力。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,帮上一点劲。”裴玉童边说边演示,其实就是后代说的“五指纸笔法”。
“好!非常棒!我们现在来写你的名字。”裴玉童放下手上的笔,从后倾身,用手把握住男孩的右手,点点墨,按压钩提游走,不一会,“黄子元”三个字娟秀的字就跃然纸面。
“这是我的名字,我的名字……真的吗?”小男生死死盯着纸面,激动的喊出声,抬头望着教习,教习正眼含温柔鼓励看着自己。收到鼓舞,男孩奋笔疾书,勤快练习起来。
虽然分了组,但每次上课前,裴玉童会亲自统一传授些基础性的蒙学知识。
昱朝没有统一的蒙学性教材。初期蒙学的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,以识字为主,同时进行品德教育,并包含各方面的知识,如《仓颉篇》《凡将篇》和《博学篇》等,这类教材不够朗朗上口,不适合初学者和教学的循序渐进,所以宋代时,出现了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和《千字文》,统称“三、百、千”,其中以《三字经》最为符合。
《三字经》,最浅显易懂,取材典故,包含天文地理知识,倡导“仁、义、诚、敬、孝”,学习《三字经》的同时,就了解了常识、传统国学及、历史故事及做人做事的道理。最重要的是,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,通俗、顺口和易记。因此,裴玉童选择《三字经》作为蒙学教材,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儒家文化。
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主流,儒学深入中国人的五脏六腑,成为华夏丰碑上最深刻的烙印,而昱朝,没有儒学,有道学、佛学、墨家和法家等,就是没有儒学,秦始皇并没有“焚书坑儒”,看来原本整个历史就没有这个文化传承。昱朝史书上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确出现过孔子、孟子、曾子和荀子等人,都是著名书院的山长,但并没有什么开派立言的作为,更不要说名垂青史了。
为了留住现代记忆的痕迹,也为了悼念那璀璨的人类文化,裴玉童选择了儒学代表作之一《三字经》为蒙学基础读物。当然,此刻裴玉童没有预料到的是,经过大家的口头传颂和后期运作,《三字经》在昱朝广为传颂,掀起一股新思潮,当然这是后话啦!
晴空万里,草色葱郁的上空,传来阵阵婉转悠扬、洋洋盈耳的朗朗读书声,余音绕梁,盘旋于南山别院上空,久久不去:
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
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
……
教不严师之情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
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
……
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
……
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
……
书声琅琅,响彻云表。
【晋江独家】